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巴菲特談投資報酬與成本費用01:摩擦成本與無形的腳

本文節錄《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10年版)書中,關於「投資報酬率」與「成本」、「費用」的看法。

(舊書已絕版,現在有2017年的新版,內容有增刪,我還沒有仔細比對。)

1986年:市場報酬扣掉成本才是實際報酬

股票投資,涉及沉重的「交易」與「投資管理」成本。股票投資人的整體報酬率,長期而言,必然不如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

例如,倘若美國企業整體每年股東權益報酬率為12%,股票投資人實際得到的報酬率,必然顯著低於12%

多頭市場雖然可產生一時的神奇效果,但畢竟無法推翻數學定律。

以上摘要自P.227

1983年:摩擦成本的危害

股市經紀人使用「流動性」等名詞,讚美交投熱絡的個股(沒本事填滿你荷包的人,可滿懷自信地填滿你的耳朵)

投資人應明白:對莊家有利的事,必然不利於賭客。交投過熱的股市,其實是企業扒手。

假如某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為12%,而該公司股票年週轉率高達100%。如果該股的市價等於每股帳面淨值,而買賣雙方需各付1%的佣金,則這家公司的股東,每年光是為了轉移股權,就得付出相當於公司淨值2%的費用 (1%+1%=2%)

這種交易,對公司的盈餘毫無助益。

而且由此衍生的「摩擦」成本,會吃掉六分之一的盈餘(2%/12%=1/61/6=16.67%)。這種「大風吹」遊戲(musical chairs)真是代價高昂。

如果政府對企業或投資人,課徵一項新的所得稅,稅率為16.67%,大家一定會高喊反對吧?但投資人卻透過股票交易,實際上自行承擔這樣的稅負。

無形的手VS無形的腳

我們知道有一種「把餅做大論」,認為這種交易活動可促進資本之合理配置。但我們認為,整體來說,交投過度熱絡的股市,會妨礙股本之合理配置,結果反而把餅變小了。

亞當‧斯密認為,自由市場中所有非共謀的行為,有如受一隻無形的手引導,這種情況最有利於經濟進步。

我們的看法是,賭場式的市場以及神經兮兮的投資管理方式,有如一隻無形的腳,容易把人絆倒,妨礙經濟進步。

以上摘要自P.249~250

個人心得:

巴菲特用簡單的數學加減法,表達投資成本的嚴重危害。

假設股市的市場報酬12%,交易與管理成本2%,那麼投資人實際拿到的報酬就只有10%(12%-2%=10%)

等於被扣了16.67%的所得稅 (2/12=16.67%)

那麼,假如市場報酬只有6%呢?

一樣2%的成本,投資人只拿到4%的實際報酬(6%-2%=4%)。這等於是33.33%的所得稅(2/6=33.33%)

有人會說「成本不重要,有賺錢比較重要。」

我們可以問問這些人:「五月申報的個人綜合所得稅,增加一筆33.33%16.67%的所得稅,你覺得如何呢?」

看他是否仍然能保持雲淡風輕、不看在眼裡的態度?

(本文完)

免責聲明:
作者與博客來網路書店、財信出版、時報出版,均無任何利益往來

此篇文章,是作者自行查看相關資料後整理而成,已儘可能精確完整,但作者不保證資料之正確性。如有疏誤歡迎來信留言指正。

▲上述內容僅係個人看法,不應被視為基金或ETF之招攬,亦非獲利保證任何人觀看本文之後,使用指數化投資股票,應自行對後續損益負責。

▲本部落格所有資料均為版權所有,歡迎轉載分享,但請務必註明來源出處『效率理財王』,並附上本文網址。

相關文章:


本文對您有幫助嗎?請幫忙1.「讚」2.「分享」FB
(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效率理財王』,並附上本文網址。)
3.想看最新文章?右邊訂閱欄位輸入E-mail,會自動收到哦
*不想漏接資訊,請在FB的「讚」旁邊按「搶先看、接收通知」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巴菲特推薦指數化投資08:十年之賭比賽結束!獲勝的是…?


本文介紹,《2018年巴菲特致波克夏股東信》中,用S&P500指數型基金與避險基金組合的「十年之賭(The Bet)」的最後勝負結果。

前情提要

巴菲特認為,沒有任何高費用、高成本的避險基金組合,能夠在十年為期的時間,超過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

唯一敢站出來與巴菲特對賭的避險基金業者,挑出了五個基金組合。這可不是只有五支基金哦,它們是「基金中的基金(funds-of-funds)」,這五個組合裡面,涵蓋超過兩百支避險基金。

兩百支避險基金,絕對不是個小樣本。

雙方分別拿出十年後的五十萬美元,贏家可拿走全部一百萬美元。然後賭局就開始了。

巴菲特說,發起這個賭約,有兩個原因。一,提高捐款的槓桿。如果十年後的結果如他預期,他本來打算捐給公益慈善團體Girls Inc. of Omaha的三十一萬八千多美元,可以放大變成一百萬(連同對手輸給他的錢)

(巴菲特是在201712月,投入318,250美元,購買一檔十年後到期的零息債券,到時候這檔債券的市值會變成五十萬美元)

原因二,宣傳他的信念:一個幾乎零成本、沒有經理人「選股、積極買進-賣出」的S&P500指數型基金,隨著時間的拉長,其績效將勝過大多數的投資「專家」。

(關於巴菲特十年之賭的緣由,還可參考:這篇文章)

戰況報導

這五個「基金中的基金」,在賭約的第一年(2008)表現強勁,贏過了巴菲特使用的S&P500指數型基金。

然後屋頂就塌了。

在接下來的九年中的每一個年度,這些避險基金都被指數型基金拋在後頭。

這十年的累積總報酬,五個避險基金組合與S&P500指數型基金,分別是:21.7%42.3%87.7%2.8%27%125.8%

年化報酬率,分別是:2.0%3.6%6.5%0.3%2.4%8.5%

十年的逐年詳細績效,見下表(圖表可點擊放大)

資料來源:《2018致股東信》P.12

1:依照十年之賭的約定,這五個避險基金組合不公佈真實名稱,只用ABCDE代替,但它們的年報會提供給巴菲特。

2:去年(2017)公佈的,基金ABC2016年績效,有經過微幅調整。基金D2017年已經清算,所以它的績效是以九年計算。

結果分析

這十年之賭,巴菲特贏了,他可以拿走獎金彩池中的一百萬美元。

不過,巴菲特沒有打算放進口袋裡,他在十年前,賭約一開始就決定:贏得的獎金要捐給公益慈善團體。

巴菲特強調,這十年間,股市沒有什麼反常、脫離常軌的事。如果在2007年,找一群股市「專家」,問他們對於股市長期年化報酬率的預測,他們的猜測數字可能是接近8.5%,這也正是S&P500指數的實際年化報酬。

在這樣的環境賺錢,是很容易的事。但實際上,許多華爾街的顧問或專家,取得了讓人吃驚的總成績。

在這個整體繁榮昌盛的時代,許多投資人經歷了「失落的十年」。

“Performance comes, performance goes. Fees never falter.”

(這段話,看起來像是改寫自某詩句或文學作品,或電影台詞或歌詞。但我才疏學淺不懂,還請知道的朋友不吝告知,謝謝)

我粗淺的直譯是:「績效」來來去去、有好有壞,但是「費用」永遠不會變少。

「買進-持有」擊敗「買進-賣出」

巴菲特還說,從這個十年之賭可以學到,投資最重要的是:簡單,避免「好動」。在過去十年間,避險基金組合中,超過兩百個避險基金經理人,肯定執行超過上萬次的「買進-賣出」

這每一次的「進出場」決定,每個經理人肯定都「很努力」,而且每個人都相信,這樣的決策可以證明是有利的。

然而,數字會說話。「買進-持有」整體指數,打敗了上述兩百多個避險基金經理人。

以上摘要自《2018致股東信》P.11~13

個人心得:

1.巴菲特投入真金白銀,用十年的時間,跟避險基金業者打賭,低成本指數化投資,非常難以打敗。最後證明他是正確的。

2.巴菲特的策略,是單純的「買進-持有」整體股市指數,也就是,一開始買進,然後「從來不曾賣出」。

這樣「什麼都不做」的方法,勝過了採用「選股、買進-賣出 」策略的兩百多位避險基金經理人之總平均。

3.下次遇到有人教你,要購買(自以為聰明的)高費用基金,或者,覺得自己很會選股、很會抓進出場點,可以請他看這個巴菲特的十年之賭表格。

然後,問他是否願意也拿出五十萬美元,與低成本指數型基金對賭十年績效,證明他的看法?

如果他敢,請告訴我。十年後,我們一起來見真章。

(本文完)

免責聲明:
作者與波克夏公司、巴菲特、全球各大避險基金公司,均無任何利益往來

此篇文章,是作者自行查看相關資料後整理而成,已儘可能精確完整,但作者不保證資料之正確性。如有疏誤歡迎來信留言指正。

▲上述內容僅係個人看法,不應被視為基金或ETF之招攬,亦非獲利保證任何人觀看本文之後,使用指數化投資股票,應自行對後續損益負責。

▲本部落格所有資料均為版權所有,歡迎轉載分享,但請務必註明來源出處『效率理財王』,並附上本文網址。

相關文章:


本文對您有幫助嗎?請幫忙1.「讚」2.「分享」FB
(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效率理財王』,並附上本文網址。)
3.想看最新文章?右邊訂閱欄位輸入E-mail,會自動收到哦
*不想漏接資訊,請在FB的「讚」旁邊按「搶先看、接收通知」

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巴菲特談預測與擇時進出04:1991、1996年

本文節錄《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10年版)書中,關於「擇時進出」及「市場消息」的看法。

(舊書已絕版,現在有2017年的新版,內容有增刪,我還沒有仔細比對。)

1991年:頻繁交易賺大錢?巴菲特自認沒這本事

股市是一個財富再分配中心,錢從「好動者」流向「有耐性」的人。

我們必須處理的資金規模實在龐大要靠巧妙地買賣平庸企業之股權來獲得豐厚的報酬實在非常困難查理和我自認沒這種本事我們也不認為有許多人能靠不斷換股操作取得長期投資成就

稱那些頻繁進出市場的機構為投資人」,有如將不斷玩一夜情的人稱為浪漫情人

以上摘要自P.140

1996年:不隨市場消息起舞

按兵不動,往往是明智的做法。我們及(旗下)多數企業經理人,都不會因為市場預期聯邦準備理事會將小幅調整貼現率,或是某位華爾街「權威」人士改變對大盤的看法,就狂熱地買賣營利豐厚的子公司。

既然如此,如果我們持有的不是子公司,而是優質企業的少數股權,為什麼就要有不同做法呢?

以上摘要自P.152

個人心得:

巴菲特說,他「不隨市場消息起舞」。

他還諷刺地說,有的人會因為某「股市大師」對大盤的看法,或市場預期美國聯準事會將小幅調整貼現率,而狂熱地買進或賣出股票。

對照我們台灣,隨著報紙、雜誌、電視、網路等各種「消息」進出股市的人,也為數眾多。

看來,隨市場消息起舞的股民,不分國籍。

(本文完)

免責聲明:
作者與博客來網路書店、財信出版、時報出版,均無任何利益往來。

此篇文章,是作者自行查看相關資料後整理而成,已儘可能精確完整,但作者不保證資料之正確性。如有疏誤歡迎來信留言指正。

▲上述內容僅係個人看法,不應被視為基金或ETF之招攬,亦非獲利保證。任何人觀看本文之後,使用指數化投資股票,應自行對後續損益負責。

▲本部落格所有資料均為版權所有,歡迎轉載分享,但請務必註明來源出處『效率理財王』,並附上本文網址。

相關文章:


本文對您有幫助嗎?請幫忙1.「讚」2.「分享」FB
(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效率理財王』,並附上本文網址。)
3.想看最新文章?右邊訂閱欄位輸入E-mail,會自動收到哦
*不想漏接資訊,請在FB的「讚」旁邊按「搶先看、接收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