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精準決策》讀後感:過度自信帶來投資傷害


作者:麥斯•貝澤曼,唐•摩爾
譯者:洪士美
出版社:樂金文化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我在個人著作及部落格文章中,都非常推崇柏格先生的「指數化投資」觀念,因此,這觀念最著名的推薦人「股神」巴菲特及其合夥人蒙格的相關文章及書籍,我都特別有興趣。「巴菲特合夥人查理‧蒙格唯一推薦的管理決策書」是《精準決策》這本書吸引我閱讀的主要理由。閱讀之後證實,這果然是本值得推薦的好書!身為理財作家,針對本書與投資行為相關的內容,摘要分享如下。

一、第一大認知偏誤:過度自信

「造成人類判斷力最不堪一擊的偏誤:過度自信。要不是因為它,我們將更能承認自身的缺點,並改正其他偏誤。」

「一些學者認為,過度自信象徵的正面幻覺可以提昇幸福感。然而,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證實正面幻覺或過度自信可以帶來更好的決策。相反的,卻有很多證據證明它們對製定決策的傷害。」

「過度自信和正面幻覺會導致人們傲慢、粗心和自我中心。它讓我們暫時欺騙了自己,以至於高估自己。」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過度自信帶來的危害呢?書中建議「做出決策時,你應該努力調整心態,讓你對自己的信念與現實接軌。如果我們對判斷力的品質保有適度的謙虛,就更能做到再三檢查自己的看法,並糾正缺陷。」

二、常見投資錯誤

「追蹤標普500指數的領航(Vanguard)500指數基金,每年的表現都超過了75%的主動型共同基金。市場上有很多共同基金(大約8,000檔),你當然會說,你又不打算投資那75%表現落後市場的基金,你會選擇前25%的。問題在於,大量證據顯示,股票過去的表現不能做為未來表現的良好預測指標。」

「相比之下,指數型基金的表現肯定會和整體市場指數表現一致,只差一小筆營運費用。指數型基金之所以表現優於大多數的共同基金,是因為它們的費用極低(通常低於0.2%)。主動型共同基金則要高上許多(通常高達每年2%),甚至比一些指數型基金高了十倍。而且,主動型基金通常會頻繁的買進賣出,從而導致更高的交易成本,侵蝕掉獲利。高額費用大大的降低主動型基金的回報。」

為什麼投資人看到了投資虧損的證據後,還是繼續犯這些錯誤呢?書中歸納出幾點原因。

(一)過度自信導致過度交易

「人們對於自己在知識、信仰和預測方面的正確性,普遍過於自信。在投資領域中,可能轉化成過度確定自己知道市場的走向,或者自以為有能力選擇適合的基金。」

(二)否認隨機事件的隨機性

「參與者預計『熱門』的基金會保持熱度,就像他們期待『手感發燙』的籃球選手會有特別好的表現。這些期望都高估了個人技能的影響,低估了運氣的作用。」

「再重申一次,過去無法準確預測未來。就個人而言,承認自己無法知道哪些個股未來會有好表現,並堅持只買進指數型基金,讓我們比較自在。」

(三)不實現虧損就不算輸錢?

「投資人往往會留著那些賠錢的基金,並且賣掉賺錢的基金。」

「投資人拋售的,後來的表現都遠遠優於繼續持有的。」

「一旦售出股票,就必須在你的心理帳戶將其記錄為虧損。」所以部分投資人寧可一直持有,忍受「帳面」虧損,也不願意真的「實現」虧損。

三、個人心得

有的股民買進股票後,用「更高的價格賣出」賺到差價,幾次下來,便覺得自己能「抓準股市高低點」。股民交易100次可能只有5~10次賺錢,他自己或許也知道這樣的「低勝率」,但卻深信「下次我一定會抓對高低點」!我想,這或許就是一種過度自信的行為表現吧?他不認為自己下次會錯,但事實往往與認知有落差。

關於過度自信,不只在投資決策時會發生,我們在方方面面都會有,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保持謙虛,再三檢查自己的看法。《精準決策》這本書中,還介紹了其他的認知偏誤與改善決策的方法,有興趣的讀者歡迎自行閱讀,享受更多的知識樂趣。

▲免責聲明:


▲上述內容僅係個人看法,任何人觀看本文之後使用指數化投資,應自行對後續損益負責。 


▲歡迎轉載分享,但請務必註明來源出處「效率理財王」,並附上本文網址。

相關文章:
巴菲特談頻繁交易01:投機不等於投資
巴菲特談預測與擇時進出01:投資要避免的三大錯誤(2013年)
巴菲特的十年之賭比賽結束!獲勝的是…?
*效率理財王-全文章總索引

《本文對您有幫助嗎?歡迎「讚」+「分享」到FB。》
《想看最新文章?右邊訂閱欄位輸入E-mail,會自動收到哦》
*不漏接資訊:請在FB的「讚」旁邊按「搶先看、接收通知」

*我的第一本著作:《高效率理財術 教你存滿1000萬》,由「Smart智富」出版,博客來網路書店連結:https://reurl.cc/MY88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